抗震救灾中看我国媒体报道的不足_人民监督网 

抗震救灾中看我国媒体报道的不足

2006-05-01 18:00 来源于:未知 | 作者:admin | 浏览:
对一些坏事错事,我国历来崇尚和宣传“坏事变好事”的所谓辨证法。“坏事变好事”这句话把握得当原本没有错,也就是说,一件坏事错事导致损失,人们可以从中接受教训不再重蹈

对一些坏事错事,我国历来崇尚和宣传“坏事变好事”的所谓辨证法。“坏事变好事”这句话把握得当原本没有错,也就是说,一件坏事错事导致损失,人们可以从中接受教训不再重蹈覆辙,也就是“花钱买教训”的道理。如果每当坏事错事出现屡不接受教训屡不不改正,相反还借此“秀”把自身价值,甚至不惜动用公共资源随意拔高,那这种现象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就不是什么“坏事变好事”,只能是“坏事变的更坏”,抑或成为某些人或部门“坏事变好事”的政治投机。于是对造成人民财产巨大损失的坏事错事,经过断章取义添枝加叶妙笔生花刻意打扮实用索取的层层加工,很可能就化成一场轰轰烈烈的主调并让人相继效仿。几十年来这种现象人们还见得少么?通常我们的主调是主导正面宣传,很少有报道负面或阴暗方面的消息,而这些负面阴暗的矛盾,恰恰是坏事或错事的诱发先导和主流原因。


 

对一些比较大的灾难性全过程的宣传报道(例如矿难、疫情、洪灾、雪灾等等),因我曾搞过行业报纸的职业经验和体会,总结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此类报道和宣传的“三部曲规律”,即:灾难出现事由和损失报道为开端——同心协力的奋战、英模人物的宣传贯穿整个红线——领导的临席表彰和英模的披红挂彩为落幕,全然没有太多笔墨查找教训追究责任的反思和审视,很少谈及人祸导致深层次原因。于是这种见怪不怪的惯例经久不息,屡试不爽。

这次数日的抗震救灾场面,我们的官方媒体和新闻工作人员,客观讲是尽力了,电视和报纸的文章和图片让我感动和流泪,但随着高潮和尾声的来临,我总的感觉是自觉或不自觉又重蹈旧路子了,使原本的“真实、客观”报道趋向,落入“三部曲”的僵化套路。网络上上网友们饱蘸真情实感的文章和照片更让我泪水滂沱——尽管一些图片那么惨不忍睹,惨状中透着对这次地震造成同胞伤亡的扯心的痛;尽管一些诗文写的那么凄凄惨惨,凄惨中渗出对罹难同胞特别是儿童的揪心的疼。这些都比官方媒体“正面导向”更有震撼力和说服力。而这些真实情景却是事实,因为太残酷有负面效应,因此一般决不会登官方媒体大雅之堂的。更不应说那些灾难背后隐藏的人为缘故的人祸的公开曝光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求媒体必须这样,因为过多渲染确实对人们心理产生不舒服感觉,但完全忽视这种效应而只关注正面效应,对新闻这个纯角度的事实真相来讲,也是不公平的。

诚然,就我国新闻体制看,主观倾向性还是占主要成分的。譬如一个灾难到来,当务之急是团结一心全力以赴救灾,是主要任务,是“主旋律”,不报道或少报道惨烈现场是有一定道理的,暂时放置某些人祸的责任追究也是常态。但在救灾的同时应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更是责任。对天灾背后依托的人祸,其本身有时就是天灾的助纣为虐,不能因为是天灾而忽视或故意隐瞒人祸这个帮凶,更不能借以自己把握的公共信息资源采取隐瞒不透明的错误手段,冷漠人民的知情权,更不能像当年松花江污染、SARS疫情之初那样采取“美丽的谎话”“善意的谎言”欺骗世人。那种做法,本身就是不人道没人性的冷酷无情,就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极端不负责任,真正的人民公仆决不会那样做的。因此,是天灾的责任要抗争,是人祸的渎职要追究,把事情真相全盘向国民交代清楚,是一个透明、公开、民主和法治国家的应尽的起码标准职责。

这次大地震,诱发的是原因天灾(请注意:是天灾),所以更容易引起所有人的强烈共鸣而共担责任。对突兀其来的灾难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层,以及新闻媒体能在第一时间内出现在灾情现场,及时处理指导和发出灾情报道,是新中国建国近六十年来的第一遭,公开、透明、快速信息反馈也是史无前例的。中央领导同志身先士卒的表率行为感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各路新闻媒体发出的抗震救灾实地的悲壮镜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奉献爱心的动人场面,解放军尽力抢救废墟下、被围困的灾民的艰险画面……通过一幅幅照片,一则则消息,把这场震灾详情比较详细的告诉世人。这些,为救灾赢得抢救宝贵时间和全球无私救援,重塑政府在人民中和国际上的形象,都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但是,随着救灾逐步进入善后处理阶段,我们的媒体又陷入“三部曲”的后两部套路。说实在的,这两天我基本不看电视了,因为此刻的宣传画面已经让我有点厌烦,先前时常泪流满面的揪心伤痛情形,被反复滚动的早期重复并无新意新内容的镜头所湮灭。报纸也如此。尽管善后处理还在继续努力,可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越来越少。

或许我这个看法有点偏激!

不知为什么,我常常想,我们的新闻报道主体,应该是谁唱主角?最近面对镜头或版面,我有这样一种复杂感觉:在救灾现场,中央领导同志现场为救灾军民讲话有极大的鼓动士气作用,我很赞成,但过多重复报道这个场面时,我脑海中出现这样的怪怪的疑问:在争分夺秒抢救废墟下随时都有丧生可能的危机关头,这些宝贵时间或许能解救出几个生存者,为什么媒体却要花费较长时间给以渲染呢?媒体是不是忽视了能产生客观的负面效应呢?人民子弟兵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硬棒作风,历来受到我的敬仰和感动,每次有大灾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解放军的尽快出现(当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抗洪救灾等都是如此),他们是英雄无可厚非,但废墟下历经数日煎熬、凭着对生命的渴求和坚强毅力挺过来的生存者,特别是我联想那些在废墟下黑暗中遭受比“凌迟”酷刑还痛苦的生存者和逝去者(特别是那些想念父母的儿童,我就泪流满面不敢再继续想下去时),他(她)们是不是真正敢与震魔顽强争斗的英雄,也应该给予过多的宣传呢(况且他们的顽强生命力举动,对解救出来致残的灾民也是心理上的生存激励)?解救出一个幸存者应该高兴,但过于在残酷压着无数生命的断垣残壁上的外露欢呼(我相信这是发自内心的激动),媒体过多通过画面和声音过多煽情那些鼓掌的镜头,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宜的成分?在国殇日普天同悲的志哀现场,过多报道一些同胞呼喊“XX加油”口号的镜头和声音,是不是与悲哀肃穆的氛围有些很不协调?同样,随着救灾进入善后处理,我们的镜头和版面,是不是应该多面向灾区人民、灾区伤员、抗灾群众,而少出现些领导镜头和报道呢?我们的镜头或版面,能不能透露我们的一些不足或教训、更多报道一些震后防御和安置措施?对一些部门的捐款行动,是鼓励发自内心的爱心自愿,还是人为制造氛围“逼捐”?对募捐篇幅和镜头,应该多给予普通民众,还是过多给予领导、名人和名企?……这些都是新闻报道应该给予报道的,不应只注重“正面”影响而忽视“负面”反馈。

这种看似与“正面导向”相悖的新闻和报道线索,其实恰恰是我们接下来必需直面的问题。是真正新闻价值趋向和画上圆满句号的终极。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全部过程,不是主观实用的各取所需,有时新闻是一个多重面为整体的组合,忽略任何一方都不是真正的新闻。同样,对天灾背后的人祸,或未来可能产生的人祸,也是该开始反省和问责的时候了。例如人们普遍关注的为什么这次地震有那么多的学校楼房倒塌而造成可能万计的学生死难,有没有“豆FU渣工程”,以及背后的偷工减料贪污腐败现象呢?对地震先兆情景、民间流言传播和国家地震局的灾情前预报给予质疑,是不是应该及时给予解释、澄清或有信服力的说法呢?对这次建国以来最大的国内外募捐的钱财物资的透明公布、发放和使用,能否会直接用于灾民灾区的安置重建上?能否会出现以往经常的挪用、截流、贪污等腐败行为?……这些,都是人们现今极为普遍关注并追问的大问题。都是我们新闻媒体应该关注和报道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今后反思的必然趋势。

总之,我真心期望我们主管宣传的部门和各路媒体,不要把这场可能远比当年唐山大地震破坏力还大的救灾大行动,最后演变成表彰的“伟大成果”而成惟一的“正面导向”新闻,(当然表彰是必需的,但我不赞成无为的拔高,甚至超出新闻的根本准则),关键是通过灾后一系列的反思和审视,全方位诠释教训的来龙去脉!在汲取沉痛的教训基础上,以至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这才是这次大震之后真正理性的做派。记住!是汲取教训,反思教训,是探究教训背后的陈规陋习和社会痼疾!这些,还需要国家进一步是思想解放和新闻界朋友的齐心努力,那自是后话了。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人民监督网郑重提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发表评论
评论需登录会员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评论列表

编辑推荐


X
分享到微信

友情链接

央视网 凤凰网 财新网 金融时报 北京青年报 联合早报 新浪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网 中央纪委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观察者 新京报 今日头条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