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饭碗苦了,权力神话破了?
如果你认为“办公室”就意味着喝茶、读报、看股票,那么,翻开刚刚公布的2013年国家公务员职位表,你恐怕会有些傻眼。因为,在这里公布的那些“办公室”里,人们不仅要时不时地值个夜班,还可能随时奔赴抢险救灾现场、长期到边远山区从事野外工作,必要时,还得具备能够出海的身体素质。
这些描述听上去更符合我这样的媒体工作者,而不是传说中高薪、清闲、保障好的公务员。于是,当人们在报名表的最下边发现这些附加条件后,便不客气地称之为“史上最苦金饭碗”。
即使那些报名人数排在前十的热门岗位,也不一定条件优越。比如,济南国税就宣告:不提供宿舍,并且最低服务年限长达5年;江苏国税善意地提醒:农村分局条件艰苦;中纪委则只有直白的四个字:常年出差。
|
实际上,这些看上去苛刻的附加条件本应该是常识。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当然要“经常深入农村调研”;农业部渔政局的同志自然免不了“经常随船出海”;在国家地质局和海洋局工作,理应做好野外考察和出海的准备。况且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由国家财政负担,就应该为全体纳税人服务,怎么可能常有喝茶、读报的闲工夫。
但是,人们记住的总是这只容器闪亮的一面。许多年来,尽管追逐者趋之若鹜,但大多数人热衷的却只是这只碗的黄金纯度,而不是它到底用来容纳什么。就像人们沉迷于公务员个体的体制保障,而忘记了这个群体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目标。
一些数据或许可以印证这个判断。一家咨询公司曾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居民认为手捧金饭碗的国家公务员获得的幸福感最高、是最理想的伴侣。另据《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
就像当年打破“铁饭碗”的那股潮流,“金饭碗”的魔力让很多人又发出了“回到体制内”去的号召。一位专栏作家曾经表示,他周围有办法、有能力的朋友们都在想方设法抓住这只“金饭碗”。它就像动画片里的那只神奇的渔盆,里面能跳出班车、公费食堂和宿舍,权力的鱼竿只需轻轻一挥,“生死压力瞬间演变成了领导喜欢用句号还是逗号的公文游戏”。
不过,很快就有另一位体制内人士写了篇文章反驳。他略带抱怨地写道,那位专栏作家所说的食堂、班车、宿舍,他全没赶上,倒是赶上了“服务型政府”,不仅喝茶、看报成了奢望,而且没有福利,只有阳光工资,没有片刻优越感。
当然最后,他还是不忘表示,为生存、为国家,会继续在这里奋斗。
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金饭碗”?这两位体制内人士的争论,每到国考报名时都会上演一番。不过,“金饭碗”还是苦差事的讨论,最后往往会被“清水衙门”和“肥差”的实用主义指南湮没。
一个高密度、单向度追求“金饭碗”的国家固然令人叹息,但一个只关注材质、不在乎用途的社会更应该让人感到遗憾。
后来人的逐金热情,不会因为一场争论受到影响。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又将有近200万人争夺2万职位,竞争比例高达90:1。那些“史上最苦”的职位一边被戏谑,一边进入热门的报名行列。
不过,随着“苦差事”越来越多,人们会开始重新打量这只华丽的容器。至少,一些人会明白,“金饭碗”不仅是保障,是权力的代表,它也和任何一种职业一样,承载着义务与职责;权力,也不总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它会受到制约,也会叫苦不迭。
“金饭碗”并非永远光鲜,每一道划痕都将淡化它的神话色彩,让它露出本来面貌——人民适度让渡给政府管理国家的权力,并不总是点石成金的魔法。大多数时候,它就该是件苦差事。(王晶晶)